仇保兴副部长强调建立健全建筑创新体系
  6月23日,由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住宅产业》杂志社主办的加强住宅技术创新,建设高品质住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书面发言中强调,要以建筑“四节二环保”为切入点,建立健全建筑创新体系,从九个方面的结合入手,搞好住宅技术创新。
  仇保兴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具体目标。住宅与房地产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如何担当起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重任,怎样通过技术创新发展绿色建筑;解决住宅的环保、节能及结构质量通病等问题,从体制和机制上走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是当前城市建设单位和规划设计部门以及住宅科研机构面临的一大课题。
  仇保兴指出,住宅技术创新,要以“四节二环保”为切入点,同时应解决制约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这包括法规政策、标准规范、推广措施、科技攻关等方面的工作。要尽快建立起绿色建筑创新体系,主要包括:建筑发展观的创新,建筑技术的创新,建筑节能的目标与模式的创新,管理制度的创新。
  仇保兴强调,在住宅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应切实抓好九个方面的结合。
  一是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住宅技术创新,是完善住宅居住功能,提升住宅综合品质的根本手段,而怎样有利于创新积极性的大量释放,鼓励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体制和机制的保障作用不可低估。住宅技术创新,从上世纪末提出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开始,经过几年的实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从体制和机制上,制约产业发展的障碍并未消除,产业经济技术政策如财政、税收、投资、信贷等对住宅技术创新的倾斜还不够。所以,我们在加大住宅技术创新的同时,更要加大对体制机制的研究和改革,通过体制创新来保证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
  二是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中国的建筑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也出现过令国人骄傲的建筑大师。我国许多高精尖技术可以在国际上引以为豪,而在并不复杂的住宅基础技术领域,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却不多。所以,要鼓励自主创新,拥有完全知识产权。当然,狭隘的闭关自守也是不可取的,要两者很好结合,在充分吸收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依靠自己的力量、技术和资源,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宜广泛推广应用的住宅技术、材料及其部品。
  三是智能化高技术与适用性技术相结合。在住宅技术创新过程中,有一种现象应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一味地追求智能化高技术。科技的最大功能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方便、实用、高技术高效率。但有的开发商只是标新立异,他们应用的智能化造成功能过剩,这是另一种浪费。当前,智能化技术创新应重实效,注重实用价值。所以智能化技术的推广一定要与住宅适用性技术相结合,重点解决住宅最普通的跑冒滴漏、隔热保温、分户供暖、隔声防噪及厨房串味等基础技术问题,这是住宅技术创新的落脚点。
  四是新建住宅技术创新与旧住宅改造技术创新相结合。解决百姓居住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我们应采取开发与改造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在新建住宅中加大科技含量,打造高品质住宅;另一方面,还应在旧住宅改造中推广“四节”技术,抓好新(新建)旧(旧房改造)住宅技术创新的结合。
  五是科研机构与企业相结合。科技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企业的主体作用不可忽视。住宅技术创新,既要发挥建筑科研院所的作用,又要通过企业的规模化生产,然后向市场推广,这样才能使科技成果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成为研、学、产、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条。既要发挥科研机构的专家集群和技术、理论的优势,又要发挥企业资金、设备、劳动力、市场营销的优势。住宅技术创新需要开发企业买单,科研院所的技术成果必须通过住宅建设实践来推广和普及。所以,抓好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结合是住宅技术创新实现的根本途径。
  六是典型示范工程与推广相结合。住宅成套技术,在国家康居示范工程中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但占全国住宅建筑总量的比例还很低。所以,凡是通过示范工程中应用后群众普遍反映较好的住宅成套技术,都应在普通住宅中广泛推广,尤其应重点推广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住宅集成装修技术、中水回用,雨水收集,污水处理技术、屋面、外墙、门窗、楼地面一体化系统节能技术、通风隔热及外遮阳技术等。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及时通过产业化将成熟技术在住宅建设中大面积推广。
  七是绿色建筑技术与住宅成套技术相结合。住宅绿色技术应围绕居住健康、生态、环保这三大主题去创新,而住宅产业化成套技术则应从解决住宅的质量通病抓起,也就是说应从住宅的基础技术方面进行创新。
  八是传统的居住理念与工业化技术相结合。住宅技术创新不等于别出心裁。从居住的理念来讲,中国民居是经过了若干朝代检验的,是科学的,是长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是永远不落后的,应该传承的。而古代的建筑材料和某些手段,应该承认,不如现在。所以,用现代工业化的手段,建设符合中国传统居住理念的房子,这就是最好的绿色建筑。
  九是住宅技术创新要与市场结构调整相结合。最近,国务院转发建设部等九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要求,从6月1日起,新建住宅套型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下的要达到总面积的70%。这就要求我们的规划设计部门,将住宅技术创新的重点向中小户型转移。以前科技含量高的大都是一些高档房和大户型房,这也许是有关各方的利益驱使。致使科技含量高的大户型大量空置,而普通商品房却供不应求。科技是为全人类服务的,而不是单单为少数有钱人服务的,让老百姓及时享受到技术创新的成果和得到实惠才是我们住宅科技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打造“徽匠”新风采,续写建筑新辉煌
安徽省建设厅厅长   
  徽派建筑艺术弛誉数百年,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徽派建筑是徽文化的重要表征,它的形成离不开大量的皖籍才人巧匠。建筑业,作为安徽的传统产业,如今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徽匠职业精神,打造徽匠新风采,既是振兴安徽建筑业的历史使命,也是弘扬徽文化、增强安徽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一、传承“徽匠”职业精神,是对历史的尊重
  从建筑来讲,“古徽三绝”的祠堂、民宅、牌坊等是体现徽派建筑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的典型实体,“徽州三雕”的砖雕、木雕、石雕是徽派建筑艺术的集中反映。徽州呈坎村宝纶阁上无与伦比的镂空木雕,歙县县城许国石坊上技艺精湛的石雕,大阜潘氏祠堂上叹为观止的砖雕……在徽州村村落落的祠堂、民居、牌坊等处的斗拱飞檐、窗棂扇、花门栏杆、神位龛座上,“三雕”艺术奇品随处可见。从环境来讲,以徽派建筑艺术和徽文化为底蕴,以自然山水为基础而建造的“水口园林”艺术闻名于世。而徽派建筑和徽州园林的作者就是徽州工匠。
  在徽匠身上体现了一种职业素养和精神。以现代的眼光细究徽匠职业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细腻规范的工作态度。徽派建筑艺术细腻繁复,要求每个雕刻图案的块面线条轮廓时刻在脑中呈现,每道工序都要熟稔于心,一斧一锯一凿的力度和方位都要精确把握,徽匠们细腻规范的工作态度不仅使徽派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而且也只有精湛的工艺质量,保存至今仍相当完好。
  2、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当年一些富商巨贾常常把一些远近闻名的工匠长期雇佣在家,让他们终年为自己建造住宅。从房屋开工到落成,往往需要很多年,仅那些石雕、木雕和砖雕,就需要工匠们倾注大量的心血和劳动,这是一种令人敬佩的“徽骆驼”精神。
  3、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三雕”工艺是一种集体性劳作,徽商营建住宅时,为了获得更好的雕刻装饰,往往举行打擂比赛,有时会出现“百工竞技”的场面。身怀绝技的不同工匠组合在一起,如果没有“团队”精神,难以形成集体合力,就不能建造出完整上好的建筑产品。
  4、独具匠心的创新思维。徽派建筑所形成的独特风格和文化特色,既是徽州文人墨客和富商巨贾价值观的直接体现,也反映了徽匠在建造设计上的讲究和创意,实施劳作中的聪慧和规矩。马头墙的消防功能、天井的纳凉功能、“依山造屋、傍水结村”的建筑风水观念等,更是徽匠朴素科学思想的直接体现。
  然而,这些称得上是艺术大师的徽匠,在记载徽州名人的大书上,却很难找出一个大家。这是历史上徽匠身份卑微的真实写照,他们身负工具,走村串乡,常年累月受雇于富贾大户,廉价出卖自己精巧的技艺。因此,凝练和传承徽匠职业精神,不仅是对徽派建筑历史的尊重,对徽匠群体的敬仰,更是挖掘和利用安徽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续写历史辉煌的现实要求。
  二、重塑“徽匠”品牌,是振兴安徽建筑业的现实需要
  安徽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孕育了皖人勤劳聪慧诚信的优良品格,也使全省168万建筑业从业人员,在现代市场经济大潮中搏浪奋进,创造了骄人成绩。在北京、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到处活跃着“皖军”建筑业队伍。安徽建工集团深化内部改革,一扫几年前资不抵债的窘困,今年在建项目产值超过50亿元。2005年我省进京企业队伍规模达18万人,全年参建项目885个,实现劳务产值19.5亿多元。无论是北京奥运工程,还是上海世博工程,都凝聚着新徽匠们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安徽中坚、阜阳嘉安、铜陵京安、和县建总、和县二建、六安一建等一批建筑劳务公司在竞争激烈的首都建筑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一批建筑工人后获得北京市外来务工十佳青年、北京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一批施工团队被授予北京市优秀青年突击队标杆称号,成为安徽进京务工青年的楷模,充分展现了新徽匠们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技艺高超、团结协作的时代风采。“十五”期间,我省成建制建筑劳务输出累计达289万人次,劳务总收入218亿元,仅2005年,输出规模就达到65万人,劳务收入超过50亿元。而且安徽建筑企业正以开放的姿态,进军海外,在亚洲、非洲、欧洲数十个异国他乡,活跃着皖籍建筑工人“淘金”的身影,诠释了徽匠新的时代内涵。多年来,省外经建设集团承建数十项援外和国际工程承包项目,成为我国援外队伍的佼佼者。“十五”期间,全省国际工程承包收入累计达2.35亿美元,比“九五”末增长228.6%。
  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安徽建筑劳务队伍的市场竞争能力依然较弱,与一些建筑大省一时还难以抗衡。正如古老的徽匠默默辛勤劳作,廉价出卖自己精巧的工艺一样,尽管如今的安徽不乏战斗力强、信誉度高、技术过硬的建筑劳务队伍,但由于市场意识弱、品牌队伍少、技术等级低,使得在省外建筑市场竞争中往往充当打工者的角色,企业经济效益和徽匠们的收入无法获得应有的回报。因此,以现代市场经济的理念,重塑徽匠品牌,整合资源,重组资产,突出优势,打造骨干企业,是振兴安徽建筑业的迫切需要。
三、与时俱进,打造“徽匠”新风采
  安徽建筑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到2010年,全省建筑业增加值将达78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9.6%以上;培育一至两家年产值达到50亿元的企业,10家年产值达20亿元企业,建筑劳务企业发展超过1000家。面对美好蓝图,需要我们以改革创新的勇气和超越前人的气魄,重塑徽匠品牌,打造徽匠新风采,续写安徽建筑业新的历史辉煌。
  1、以徽匠的职业精神铸就安徽建筑劳务队伍的价值理念。德国工人以严谨理性的态度而著称,日本工人以对组织的强烈认同感而闻名,这些都是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特质在国民身上的积淀,并形成一种稳定的价值观支配人的行动。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总结和完善徽匠所体现的文化精神特质,并通过各种组织文化活动对当今的徽匠进行灌输和熏陶,在其内心固化为价值理念,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工作态度。这种文化的力量一旦转化为行动力,将显示其持久强大的能量,使安徽建筑企业、建筑队伍和建筑产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2、以徽匠品牌增强安徽建筑劳务队伍的综合竞争力。安徽建筑劳动力资源丰富,外出务工队伍能征善战,一些地方劳务特色明显,如合肥、六安、马鞍山、芜湖、蚌埠、安庆等江淮、沿江地区的结构技术,巢湖地区和县、无为等地的内外墙面抹灰、装饰技术,黄山、池州等地区的木、石制作、园林古建技术,肥东、六安、舒城等县的混凝土、砌筑技术,萧县的防腐保温技术等,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是这些优势要素分散在各个劳务企业,而劳务企业规模小、等级低,造成市场综合竞争能力不强。通过重塑徽匠品牌,弘扬徽匠的团队精神,将古徽州地区特有的地域精神文化发扬光大到整个安徽建筑劳务队伍,以传统文化为纽带,对内形成群体价值认同,有利于整合资源,使建筑劳务企业做专做精;对外形成品牌效应,有利于提高市场知名度,使建筑劳务企业更多地占领国内外市场。
  3、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打造徽匠新风采。一是促进建筑企业转型。从建筑施工活动为主转向经营建筑产品,积极拓宽生产经营领域,努力开拓房地产市场,实现从徽匠到徽商身份的转变。只要传承“进取、创新、合作、诚信”的徽商精神,以徽匠的职业精神生产出高品质的建筑产品,必定能广开市场,获取丰厚的市场利润。二是扶优扶强。要选取一些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建筑企业,积极开展银企合作,增强企业资金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要改革建筑企业资质审批政策,简政放权,降低“门槛”,优化服务,培育更多的特级、一级企业,
  鼓励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全面提升建筑质量和安全生产水平。要大力推进建筑企业技术创新,以先进适用科技武装新徽匠,提高劳动生产率。四是加强建筑队伍职业培训。既要学习掌握现代先进技术和技能,也要继承和发扬徽匠传统精湛工艺,尤其要挽救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同时,注重学习继承徽匠的职业精神,树立“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建筑劳务队伍。五是强化建设监理公司的责任地位,从担负有限责任转向无限责任,真正为业主负责,对工程项目终身负责,将工程质量和安全责任落实到监理公司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