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部与安徽省建立会商制度
探索中部崛起协调发展模式
gg3月18日,建设部与安徽省政府在合肥正式签署协议,建立省部会商制度。此举旨在探索中部地区区域统筹规划与协调发展模式和方法,提出中部地区实现区域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促进城镇发展模式转变,推进村镇规划建设,为“中部崛起”探索有效的途径和对策。安徽省委书记郭金龙、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出席签字仪式并讲话,王金山省长与汪光焘部长代表双方在协议书上签字。
gg根据会商协议,建设部确定安徽作为中部地区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试点省份,加强协调和指导,支持安徽省以制定省城城镇体系规划实施办法和做好长江三角洲城镇群规划相关规划工作为重点推进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化与实施;支持安徽领导干部城市规划培训工作,协助安徽省举办市(县)长城市规划培训班;建设部还将配合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安徽省城市供水、排水和燃气管网改造等重点领域内的项目建设。安徽将承担国家在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节能省地型城市建设、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试点工作,安徽省将根据试点工作的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保障措施,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gg郭金龙书记在签字仪式上指出,安徽已进入了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双重推动的“黄金发展期”。安徽将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通过推动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设,进一步壮大中心城市实力,构筑区域经济增长极,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全省的跨越式发展。他希望,今后,在区域城市群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及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开发等诸多方面,以省部会商机制为平台,得到建设部更多的指导和帮助。郭金龙书记表示,安徽将加强协商,做好服务,积极探索,全力办好安徽的事情,认真落实双方协议事项,使会商制度不断结出丰硕成果,推动安徽奋力崛起。
gg汪光焘部长在签字仪式上谈了安徽发展面临的机遇以及安徽在建设方面的经验。他说,安徽有许多自己的特色,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新时期经济社会取得快速发展。安徽是东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节点,承东带中,在中部崛起中具有特殊位置和重要地位。随着国家能源战略布局的展开,安徽的地位将进一步得到提升。多年来,安徽在城乡统筹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村庄整治、世界遗产保护与管理等方面,长期坚持创新,探索出不少成功经验,尤其是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不同的地区,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值得总结。建立省部会商制度,在安徽开展多方面的试点可以更好地总结推广安徽的成功经验。相信通过共同努力,一定能把双方关心的事情做好。
gg安徽省政府与建设部原则上每年协商一次,协调重大合作事项。双方决定共同成立“省部合作委员会”。会商联系单位为安徽省建设厅和建设部城乡规划司。       (马  丽)
全省建设工作会议召开
谋划行业崛起奋进之策
gg3月19日,全省建设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会议总结了“十五”期间我省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研究了“十一五”全省建设事业规划,并对2006年工作做了部署。会议规格高、内容新、作风实、效果好。
gg建设部部长汪光焘、省长王金山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先发、副省长田唯谦、省政协副主席俞祖彭及省政府秘书长张俊,建设部总工程师王铁宏等出席会议。
gg汪光焘部长在讲话中分析了安徽未来发展所具有的优势条件,并着重谈了做好城乡规划的重要意义。多年来,安徽省在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城乡统筹规划管理体制改革、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等很多方面,为建设部指导全国建设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发挥了重要作用。汪光焘强调,要建立健全市场规范,特别要规范企业行为,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
gg王金山省长指出,建设部刚刚与我省签署合作协议,建立省部会商制度,必将进一步推进我省建设事业的发展。此次全省建设工作会议,是在“十一五”开局之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步的重要时刻召开的,意义深远。“十五”期间我省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但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奋力崛起的需要,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距离,任务仍然艰巨,需要不懈努力。
gg田唯谦副省长对2006年建设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他强调,建设工作要为实现奋力崛起作出更大贡献。要积极主动做好我省长三角城镇群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加强村镇规划的编制和村庄整治,推进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建设,科学引导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继续抓好清理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以及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准备和中期调整工作。
gg省建设厅厅长倪虹要求全省建设系统深刻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征,顺应时代要求,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不断开创全省建设事业改革和发展新局面。要加快推进建筑业发展。
gg“十五”期间,安徽省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797亿元,约占全省生产总值的8.6%,成建制输出劳务人员累计达到300万人,实现建筑劳务收入超过200亿元。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该省建筑业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不强,开拓外埠市场力度不够,存在“大而不强,小而不专”的问题。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在肯定已经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
gg许多代表认为,“十一五”期间,安徽省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建筑管理责任重大。目前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大都处于无监管状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建管部门加强这方面的服务。要加强对建筑业企业的考核,确保安全生产。应加强对招投标市场的监管,使监理企业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想方设法,做大做强我省建筑业企业。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搞好我省劳务基地建设。尽快建立全省统一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
gg倪虹厅长在《坚持科学发展,振兴建设事业,为推进安徽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做出更大贡献》的报告中,提出要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在完善有形市场建设、规范招投标行为、建设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等方面取得新的成效。要促成一批总承包企业做大做强,促成一批专业、分包企业做专做精,打造安徽建筑劳务品牌,大力发展建筑业民营经济,优化建筑业所有制结构。
gg倪虹在会议总结时指出,这次会议是一次继往开来的会,是一次解放思想的会。他要求全省建设系统各个部门要进一步明确目前的工作重点,开展一次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实现作风和观念的大转变,促进建设事业的大发展。                           (马  丽)
坚持科学发展,振兴建设事业
为推进安徽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做出更大的贡献
——倪虹厅长在全省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2006年3月19日)
同志们:
gg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七届九次全会和全国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05年和“十五”期间全省建设工作,讨论修改《安徽省建设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研究部署2006年的重点工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gg一、2005年及“十五”建设工作回顾
gg过去的一年,全省建设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继续保持全省建设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gg——完成建设投资额创历史新高。积极应对和准确把握国家加强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投资等重点领域宏观调控的形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现了建设投资数量的较快增长和投资质量的稳步提高。全年共完成建设投资694.4亿元,创历史新高,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459.4亿元、城市建设投资135亿元、小城镇建设投资100亿元,建设投资直接拉动全省生产总值增长约1.7个百分点。建设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部分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过快的势头得到抑制,全省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投资比重明显提高;城市建设投资继续向道路交通和环境治理项目倾斜,投资比重由“九五”末的45%和12%分别提高到目前的53%和25%。建设投资的持续较快增长,增强了城镇功能,改善了城镇面貌,为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
gg——城乡规划编制和监督管理切实加强。省政府高度重视城乡规划工作,专门召开了全省城乡规划工作会议和乡村规划建设工作专题会议,强化了对做好新时期城乡规划建设工作的领导。完成了《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的调整深化工作,编制了马芜铜城镇密集地区的城市群规划,积极参与长三角城镇群规划的编制和研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进展顺利,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覆盖面进一步提高,重大建设项目选址分级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小城镇规划工作步伐加快,全省小城镇规划编制和调整完善比率达92%。乡村规划工作得到加强,全省村庄规划编制完成率达19.38%。在完成63个重点中心镇地形图测绘的基础上,省中心镇地形图测绘取得新进展。强化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开展了“一书两证”专项检查,加强了开发区规划的集中统一管理,建立了省级城市规划督察员制度,启动了全省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合肥市声势浩大的“拆违”工作成效显著,六安、安庆部分地区村镇灾后重建的规划指导进一步加强。到2005年底,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35.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gg——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初见成效,投机性需求基本退市,投资性需求得到抑制,房价涨幅回落。住房供应结构进一步优化,住房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全省商品房竣工面积1810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房竣工面积1480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
1907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房面积1680万平方米;新开工中低价位商品住房面积占新开工商品住房面积的80%;新开工经济适用住房230万平方米,竣工100万平方米;对近5000户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了廉租住房保障。住房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全年归集住房公积金73.6亿元,发放个人住房贷款34.9亿元,个人提取公积金2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5%、22%、48%,当年住房公积金使用率达84%。城乡居民住房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2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7平方米,2万平方米以上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面达81%。
gg——城镇基础设施水平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05年底,全省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91%,燃气普及率达70%,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7.9标台,人均道路面积11.7平方米,污水处理率达47.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2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28.8%。全省小城镇道路铺装率达到53.98%、自来水普及率达到54.57%、绿化覆盖率达到21.51%。淮河、巢湖流域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加力推进,污水处理工程开工率、投资完成率、运行负荷率、污水处理收费率明显提高。城市管理机制不断创新,人居环境继续改善。合肥市被国家建设部、发改委联合命名为全国节水型城市,合肥市环城公园景观照明工程获得建设部首批十大“节约能源——城市绿色照明示范工程”,池州市环卫处荣获“全国城市市容环卫先进集体十佳标兵”称号,合肥市蜀山区市容局荣获“全国城市市容环卫先进集体”称号。市政公用事业深入推行特许经营制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市政公用事业产业化稳步推进,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各地依法管理城市,加强部门协调配合,丰富文明创建和综合考评内容,积极开展环卫体制改革,持续推进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gg——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工作力度不断加大。黄山、九华山、琅琊山、采石、花山谜窟—渐江等5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已经省政府上报国务院审批;黄山、九华山、齐云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获得“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先进单位”称号,黄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获得“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先进单位”称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卓有成效,安庆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旌德县江村、歙县渔梁村被授予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gg——建筑、勘察设计市场管理和质量安全工作明显加强。建筑业支柱产业作用增强,全省全社会实现建筑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5%,按新口径统计,达到401亿元。清欠工程款卓有成效,2005年共偿付拖欠工程款27.23亿元,偿付率94.74%,其中政府投资项目偿付13.13亿元,偿付率99.65%,在全国继续居于先进位置。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强对建筑市场的监管,开展建筑市场综合执法检查,强化资质动态管理,建筑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市场透明度、公平性、公正性有了新的提高。建筑劳务经济加快发展,劳务输出基地化、劳务队伍专业化、劳务企业品牌化发展富有成效,全省成建制建筑劳务输出6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9亿元。全省75%的中小型国有集体建筑施工、工程监理、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改制任务,厅直属企业完成脱钩改革目标任务。强化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硬化安全生产责任约束,严格实施安全生产“两项许可”,保持了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通过加强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严格勘察设计资质管理,发布施行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全面实施注册建筑师、注册工程师制度,依法加强抗震管理,完善工程质量检测办法等措施,切实加强了工程质量管理。
gg——建设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技术创新成效显著,“长江中路交通改善设计研究”项目获得建设部华夏科技奖。科技成果推广富有成效,全年共有103项技术(产品)被列入安徽省建设新技术新产品推广项目。建设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建筑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四节”工作积极开展,完善了建筑节能监督管理工作体系和机制,加强了建筑节能成套技术的研究,全省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比例达到35%,建筑节能保温隔热材料应用势头趋好,节能省地型建筑工作稳步推进。工程建设标准规范编制速度明显加快。建设人才工作得到加强,全省共有32000多人参加建设行业各类专业执业资格全国统一考试,管理人员关键岗位持证上岗率达到80%以上,特殊岗位持证上岗率达到了100%,共完成一线生产操作人员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近2万人次。
gg——法制建设和依法行政工作继续加强。建设立法工作取得新进展,《安徽省城市污水处理费管理暂行办法》、《安徽省城市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经省政府颁布实施,《安徽省燃气管理条例》(草案)通过省人大常委会二审。“四五”普法任务全面完成。城市管理和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行政执法工作有较大改善,行政复议等执法监督继续加强。深入实施行政许可法,制定了《安徽省建设系统实施行政许可法若干规定》、《安徽省城市建设监察条例》等配套制度,行政执法责任制、过错责任追究制得到进一步落实。
gg——党风政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呈现新气象。全省建设系统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党员素质得到提高,机关作风进一步改进。通过加强信访工作,由城镇房屋拆迁等引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得到及时处理,基层、群众来信来访件数(人次)明显减少;通过规范培训办班管理,乱办班、乱收费等基层反映突出的问题得到有效遏制;通过加强效能建设,机关作风有所好转,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全面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有力地促进了建设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风景区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富有成效,合肥市房管局庐阳分局、安徽外经建设(集团)公司被中央文明委授予首批“全国文明单位”,合肥燃气集团有限公司、合肥供水集团有限公司、安庆市自来水公司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黄山获得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九华山获得“全国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gg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实施全省建设事业“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这一年取得的显著成绩,确保了“十五”计划的顺利完成。回首过去五年,全省建设事业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五年里,全省房地产开发、城市建设、小城镇建设投资达2160亿元,是“九五”的2.36倍,建设投资平均每年直接拉动全省经济增长1.6个百分点以上。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797亿元,约占全省生产总值的8.6%,成建制输出建筑劳务人员累计达300万人,实现建筑劳务收入超过200亿元;房地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住房消费日趋活跃,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房地产业每年对生产总值的直接和间接贡献率合计2个百分点以上,建筑业、房地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增强。城乡规划工作全面加强,全省城镇化水平从2000年的27.8%提高到2005年的35.5%,年均提高1.54个百分点,超过《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纲要》提出的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的预期目标。全省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大大提高,与“九五”末比,全省设市城市和县城道路总面积增长65.08%、道路总里程增长29.03%、日供水能力增长14.71%、用气人数增长49.52%、公共交通营运车辆增长60.4%、污水日处理能力增长78.35%、生活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增长33.84%、公共绿地面积增长43.69%。人民群众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全省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九五”的18.9平方米增加到“十五”的2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九五”的22.2平方米增加到“十五”的27平方米。五年累计归集住房公积金250.6亿元、发放个人住房贷款91.9亿元,分别是“九五”期间的6.9倍、25倍。这五年,是全省建设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最显著的五年,是城镇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群众享受城市发展带来实惠较多的五年,是行业改革力度最大、建设事业发展内在动力不断增强的五年。
gg经过“十五”的发展,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五年的成就令人振奋,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最重要、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加快发展是硬道理,努力实现全省建设事业又快又好发展。我们深切体会到:
gg第一,必须坚持抢抓机遇,持续加快建设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发展是“十五”期间全省建设工作的主题。加快发展是解决建设工作中一切问题和矛盾的根本出路。我们只有科学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立足安徽建设事业发展实际,理清发展思路,抢抓发展机遇,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才能把各种政策机遇转化成加快发展的动力,促进全省建设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gg第二,必须坚持结构调整,努力提高建设事业发展质量。结构调整是“十五”期间全省建设系统牢牢抓住的一条主线。我们只有坚持建管并举、重在管理,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快城镇化进程,强化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城市带;统筹城乡建设事业协调发展,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工作;转变城镇发展模式,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建设企业结构调整,促进优势企业快速成长,才能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提高建设事业发展质量。 
gg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激发建设事业发展活力。改革创新是促进“十五”期间建设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只有不断深化城镇住房制度、建设投融资体制、市政公用事业管理体制、建设系统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等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建设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才能突破建设事业发展面临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瓶颈制约,激发建设事业发展活力。
gg第四,必须坚持依法治建,逐步强化建设领域行业管理。依法治建是“十五”期间建设事业发展始终坚持的战略。我们只有立足于行业实际和工作重点,适时出台一批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加大普法工作力度,不断增强广大建设系统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加大执法工作力度,提高建设系统依法行政的能力,才能促进行业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为建设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gg第五,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只有采取一系列措施,调整住房供应结构,规范房屋拆迁行为;标本兼治,着力解决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维护农民工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坚持“两手抓”,深入开展行业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始终抓好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才能确保建设事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gg同志们!成绩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十五”成就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省建设厅,向多年来奋战在全省建设工作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gg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省建设领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主要有: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村庄规划建设管理薄弱的状况仍未根本改观,阻碍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性因素仍很突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仍不能满足城镇化加快发展和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城镇建设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加大;建设领域相关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开拓外埠市场力度不够,仍然存在“大的不强、小的不专”的问题,亟需在企业发展战略定位、组织结构调整、核心竞争力培育上下功夫;建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化,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机制尚未有效建立,机关作风和行政效率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gg二、“十一五”全省建设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任务
gg“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也是我省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未来五年,总体上,我们面临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世界经济保持增长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国内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我省“十一五”期间提出工业强省、东向发展、创新推动、中心城市带动、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都有利于全省建设工作发挥自身优势,增强发展动力,拓展发展空间。但是,我省经济基础较弱,在新一轮的发展中还将面临资源约束增强,产业和区域竞争加剧,增长方式转变任务紧迫等挑战。全省建设系统必须深刻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征,顺应时代要求,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不断开创全省建设事业改革和发展新局面。
gg“十一五”全省建设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按照“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要求,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强城镇基础设施功能,提高城乡规划和城镇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建筑业、房地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不断满足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和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的需要。深化建设事业的各项改革,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促进科技进步,推进依法治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建设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gg“十一五”期间,建设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预期目标是: 
gg(一)继续加大建设投入。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大工作力度,保持建设投入适度较快增长,促进投资结构优化和投资效益的提高。“十一五”期间,全省建设投资达到5400-6200亿元,其中,住宅和房地产业投资达到3500-4000亿元,城市建设投资达到1100-1200亿元,小城镇建设投资达到800-1000亿元。 
gg(二)奋力加快城镇化发展。依据调整完善的《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开展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完善区域城镇体系布局结构和功能。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将培育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增长极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点,促进省会经济圈、沿江城市群、沿淮城市群、皖南旅游城镇群的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并举,走多样化城镇化道路,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形成功能明确、布局合理、发展协调、带动有力的新型城镇体系布局。到201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2%以上。 
gg(三)加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功能,使城市市
政公用设施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现代化城市建设要求相适应。着力推进城市环境项目建设,强化城市管理,不断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到2010年,城市人均道路面积12平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5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2%。
gg(四)全面提高村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切实抓好小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以抓好重点镇、中心镇为基础,促进产业培育和发展,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小城镇,重点镇建设取得实效,小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村镇建设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趋于完善,基本完成全省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深入开展村庄规划建设和村庄整治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城镇镇区道路铺装率达到65%,村庄道路铺装率达到30%;小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0%;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8.5平方米。 
gg(五)积极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继续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扩大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改进房地产业宏观调控,进一步规范房地产业市场秩序,完善房地产多元投资机制和住房供应结构,合理引导住房消费,实现房地产市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住宅产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保持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全省城镇竣工住宅建筑面积不低于1亿平方米,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25平方米。住房公积金实施面达到74%、累计使用率达到64%。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85%以上。 
gg(六)加快推进建筑业发展。加大建筑业、勘察设计咨询业的结构调整力度,完善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体系,培育骨干建筑企业和新型企业发展。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提高工程质量水平,保持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国有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建筑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全面提高,建筑市场的监管机制更加健全。建筑业增加值逐年递增10%以上,到2010年,培育1-2家年产值达到50亿元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10家左右年产值达到20亿元的大型企业,建筑劳务企业发展到1000家左右。 
gg(七)着力加强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管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全部批准实施,详细规划覆盖面不断扩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地保护监管信息系统覆盖面达到100%,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申报工作取得新成效。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的机制更加健全,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更加协调。 
gg(八)持续加快建设科技和人才教育事业发展。在建设行业形成科研、开发、生产、推广应用紧密结合的机制,并形成配套的科技进步政策法规体系,资源节约大力推进,增长方式明显转变。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率达到80%,全省城镇新建建筑实现节能50%。加强建设行业人才培养和人员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建设行业执业资格认证管理制度,加快建设专门人才的培养,做好从业人员技术技能培训。到2010年,完成培训、鉴定生产一线操作人员及农民120万人,其中,高级工以上技术工人2万人;建设企事业单位专门人才占职工队伍总数的比例达到30%,生产管理和技术人员关键岗位持证上岗率达到100%,一般岗位达到70%。
gg三、2006年建设工作
gg2006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建设工作,意义重大。
gg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九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建设事业发展全局,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突出中心城市发展,加快改革和创新,转变城镇发展模式,改善居民住房、交通和环境条件,整治村容镇貌,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社会和谐,为“十一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gg(一)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的编制和监督管理 
gg加强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围绕实施中心城市带动和东向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建设部牵头的长三角城镇群规划的编制,切实加快融入长三角步伐。完善马芜铜宜为重点的沿江城市群规划,开展“两淮一蚌”为重点的沿淮城市群规划的编制,推进其他城市群规划的编制。 
gg推动空间利用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开展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城乡空间利用规划编制的试点工作,界定空间利用的类型和范围,合理划分优先开发地区、重点开发地区、引导开发地区、限制开发地区和禁止开发地区,明确管治级别、方法和程序。 
gg完成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依据各地的“十一五”规划,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全面完成到2010年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明确近期城市建设的时序和土地使用、项目实施计划,防止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和重复建设,提高投资效率。 
gg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覆盖率。依据《安徽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规范》,明确城区各地块建设的控制要求,作为城市国有土地出让的条件,加强对项目建设的规划管理,规范引导城市各项建设。 
gg加强城乡规划实施监督管理。全面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积极稳妥地开展城市规划改革试点,推动我省城市群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方面的创新。完善城市规划监督管理体系,改革城市规划决策机制,推动城市规划管理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城市规划知识培训,保证城市规划科学实施。
gg(二)保持房地产业、建筑业、市政公用事业、风景名胜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gg继续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引导。重点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原则上,商品住房价格上涨较快的城市,本年度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占住房建设总量不应低于60%。密切关注市场变化情况,加强分类指导,防止住房价格过快上涨。加强政策引导,制定和实施以普通住宅开发和经营为主的产业倾斜政策、基本住房消费的鼓励政策、危旧住房改造政策,实现房地产市场供需基本平衡。加强房地产市场信息化建设,提高房地产管理和宏观调控水平。继续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规范搞活住房二级市场、租赁市场,完善商品房价格监督和管理,发展房地产金融,切实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积极探索城乡集体土地上房屋产权登记发证办法,完善不动产登记制度。进一步规范物业管理市场,推动物业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服务,促进机关、企事业单位、旧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发展。加大节能省地型住宅、生态住宅小区和国家康居工程建设试点工作,大力推进房地产增长方式的转变。2006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00亿元以上,城镇竣工住宅建筑面积2000万平方米,其中竣工商品住宅1500万平方米,建设经济适用住房200万平方米,2万平方米以上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面达82%以上。 
gg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在完善有形市场建设、规范招投标行为、建设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等方面,取得新的成效。继续开展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工作,全面实现清理拖欠工程款三年工作目标。继续加强建筑业结构调整,加速形成全省综合总承包、项目管理、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的产业体系,促进一批总承包企业做大做强,促进一批专业、劳务分包企业做专做精,打造安徽建筑劳务品牌。大力发展建筑业民营经济,优化建筑业所有制结构。大力实施输出兴业战略,扶持一批外向型骨干企业开拓省外、海外两个市场。开展工程项目管理试点,促进工程监理由扩大队伍规模向提高队伍素质转变,由强调监理覆盖面向提高监理服务质量转变。
gg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和改善城市环境。积极筹措城市建设资金,加大争取国债资金力度,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污水和垃圾处理费等收费制度的规范征收和标准调整,进一步拓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渠道,全省力争完成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50亿元。调整和优化城镇建设投资结构,引导城镇建设资金主要投向完善和配套城市基础设施,加大对城市道路改造力度,加快供水、燃气等市政地下老管网的技术更新改造。重点抓好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绿化、天然气等环境工程项目建设,努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继续加强国债等重点项目建设质量和进度的督查,确保淮河、巢湖流域污水处理等重点项目如期完成并正常运行。争取铜陵、阜阳、淮北、宿州、安庆等市引进天然气,继续实施小街小巷改造、“三表”(水表、燃气表、热力表)出户或技术更新改造、公厕建设与改造等为民办实事工程。
gg加强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完成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报批工作,推动省级文明风景旅游区(点)创建工作,适时召开全省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会议。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和名镇(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重点抓好亳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的试点工作。
gg(三)抓好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的村镇建设工作 
gg全面开展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精心组织,扎实开展全省村庄布点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今年要基本完成全省村庄布点规划的编制任务,上半年要完成“千村百镇”示范工程的村庄建设规划编制任务。村庄规划的编制要切实体现以人为本和坚持有利生产、方便生活,适度集聚、节约土地,改造为主、新建为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强分类指导,严格遵循村庄规划编制程序,并注重与县(市)、镇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交通、教育、环保等专项规划相衔接。 
gg稳步扎实推进村庄整治。认真贯彻全国村庄整治会议精神,积极开展村庄整治试点工作。村庄整治要立足于村庄现有基础,以改善农民急需的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确定优先整治项目,逐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要科学编制村庄整治规划与行动计划,积极争取政府的资金与实物支持,整合部门资源,引导农民自主投工投劳。要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尊重农民意愿,突出乡村特色、民俗风情和地方特色,坚决防止大拆大建和形式主义。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切实履行职责,积极配合协调,加强对村庄整治工作的组织实施。 
gg大力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重点抓好镇区道路、供水、供电、通讯、广播电视、绿化、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区域内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进一步提高小城镇基础设施利用率。要充分发挥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指导全国重点镇完善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的前期准备工作。 
gg切实加强对村镇建设工作的领导。要逐步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建设,认真细化村
镇规划建设目标任务和职责,科学建立考核评价体系,有效加强对村镇规划实施的监管。
gg(四)注重城镇发展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gg强化建设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引导、约束和实施监管。以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为重点,完善促进城镇建设节约集约发展的规划管理、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贯彻实施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编制《安徽省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导则》,强化《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执行和监督力度,鼓励和引导各责任主体执行建筑“四节”,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合理利用。 
gg大力推进建设领域科技创新。围绕建筑节能,加强节能省地型住宅产业、建筑节能评价体系等软课题的研究,鼓励建设现浇砼框架结构、钢结构等新型结构体系,积极推广承重砼砌块等新型墙体材料,研发利用固体建筑废弃物中的碎砖、混凝土、路面沥青等再生节能的建筑材料,优先采用外墙保温材料,积极推广利用太阳能、地热等自然能源。 
gg积极推动资源节约型城市建设。大力开展城市节水工作,推动淮北、阜阳、宿州等城市建设节水型城市。实施推广利用天然气工程,提高天然气在城市一次能源中的比例。加快建设节能型的城市照明体系,2006年底前,所有城市要完成市政节能灯具的改造任务。全面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深化“畅通工程”和公共客运交通整治。积极组织申报全国人居环境奖和范例奖,抓好国家和省级园林城市(含县城)、人居环境示范基地、绿色交通示范城市的创建工作。
(五)强化建设系统公共管理职能  
gg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快城市管理的机制创新和体制改革,积极推广12319服务热线,有效推进合肥、芜湖、黄山、铜陵等市开展我省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工作。加强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维护、养护管理,提高设施利用水平。严格执行城建档案管理制度,做好地下管线等重要城建档案的收集工作。坚持拆、改、留并举,稳步推进旧城改造,切实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完成各市城建专项规划的编制或修编工作,规范和引导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特许经营和示范合同文本等制度建设,探索建立市政公用事业的有效监管体系。 
gg加强住房保障制度建设。认真制定住房保障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纳入省和地方政府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健全住房保障推进机制,争取省政府把住房保障工作纳入对城市政府的目标管理。加强经济适用住房管理,积极探索租赁型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方式。扩大廉租住房制度覆盖面,多渠道筹措廉租住房建设资金,规范廉租住房管理。2006年,各省辖市要在廉租住房保障的深度和广度上取得新突破,并在所有县(市)实质性启动。
gg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管和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制度,整合工程质量安全监管资源,落实质量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施工现场巡查,及时发现质量安全隐患,加强对安全生产许可证和“三类人员”上岗证的动态管理,实现安全生产控制指标的平稳下降。完善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单位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工程项目质量保证体系,推行质量安全的标准化管理,引入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保险机制。建立健全建设领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和体制机制,落实建设系统抗震防灾、供气、供水、桥梁、建设工程事故应急预案,提高城市安全保障和综合防灾能力。加强对村镇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与抗震防灾工作。
gg(六)完善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 
gg深化建设行业改革。推进建设系统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战略性重组,逐步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大中型建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深化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培育多层次、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大力推进住房分配货币化,促进住房公积金业务稳步发展,强化公积金监管,提高公积金使用效率,增强居民购房保障能力。 
gg推进依法行政。突出工作重点,提高立法质量。2006年,抓好《安徽省燃气管理条例》、《安徽省城市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后的实施工作,做好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管理、城市房屋拆迁管理、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天柱山风景名胜区管理等地方性法规项目和政府规章的调研论证工作。总结“四五”普法经验,研究部署“五五”普法工作。加大建设行政执法力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肃查处城市规划、工程招投标、勘察设计、房地产开发和销售、城市房屋拆迁、城市管理等领域内的违法行为,规范建设市场秩序。强化对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建立和完善投诉、行政许可、处罚听证等制度,做好行政复议工作。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完善政务公开的制度与办法。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建设执业资格管理制度,规范执业人员的执业行为,逐步实现勘察设计市场准入由以单位资质为主到以个人执业资格为主的转变。加速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大力开展建设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积极探索订单式培训或劳务输出机构与培训机构合作的模式,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相关工作。完善岗位培训制度,做到关键岗位全部持证上岗。  
gg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成果,落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以增强“两情”、改进“两风”为重点,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高建设系统党风、政风、行风建设水平。进一步加大学习贯彻《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力度,认真落实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措施,重点防范商业贿赂。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诚信建设、职业道德建设、文明行业创建等为重点,塑造良好的行业精神风貌。
gg同志们,2006年的全省建设工作任务繁重。我们必须认清形势,与时俱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团结一心,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实现全省建设事业的振兴,为推进安徽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做出更大的贡献!
未来五年建筑业面对的机遇
“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凸现建设大盘“菜单”
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和中部四省大型排涝泵站改造;
农村饮水安全;
农村公路;
农村沼气;
送电到村和绿色能源县工程;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中央政府投资支持的重点领域
新农村建设;
公共服务;
资源环境;
自主创新;
基础设施。  
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gg铁路建设:北京至上海、北京至广州至深圳、哈尔滨至大连、郑州至西安、上海至宁波至深圳、南京至武汉至成都等客运专线;北京至天津、上海至南京、上海至杭州、南京至杭州、广州至珠海等城际轨道交通;向塘至泗州湾、兰州至重庆、太原至中卫(银川)铁路,大同至秦皇岛、朔州至黄骅铁路扩建改造。
gg公路建设:北京至上海、北京至福州、北京至香港(澳门)、北京至昆明、北京至哈尔滨、沈阳至海口、包头至茂名、青岛至银川、南京至洛阳、上海至西安、上海至重庆、上海至昆明、福州至银川、广州至昆明等高速公路。
gg港口建设:大连、唐山、天津、青岛、上海、宁波——舟山、福州、厦门、深圳、广州、湛江及防城等沿海港口的煤炭、进口油气、进口铁矿石中转运输系统和集装箱运输系统;适时建设华东、华南地区煤炭中转储存基地。
gg水运建设: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珠江口出海航道工程;长江水泵、珠江水泵和京杭运河航道整治工程;加快内河港口建设。
gg机场扩建: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深圳、西安、乌鲁木齐、郑州、武汉等机场;迁建昆明、合肥等机场;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新建支线机场。 
gg节能重点工程
gg区域热电联产:发展采用热电联产和热电冷联产,将分散式供热小锅炉改造为集中供热。余热余压利用:在钢铁、建材等行业开展余热余压利用。
gg建筑节能: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和节能产品等。
gg政府机构节能:政府机构建筑按照建筑节能标准进行改造,在政府机构推广使用节能产品等。
gg绿色照明:在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写字楼以及住宅中推广高效节电照明系统等。环境治理重点工程
gg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三河三湖”(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三峡库区、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松花江、南水北调水源及沿线的水污染治理工程。
gg核与辐射安全工程:加快中低放射性废物处置场建设,解决高放射性废物永久处置问题。
医疗废物及危险废物处置:建设医疗废物及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基本实现医疗废物
及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  
gg公共文化建设重点工程
gg村村通广播电视:全面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
gg“西新工程”建设:加强西藏、新疆等地区广播电视设施建设,扩大覆盖范围,提高收听收看质量,增强播出传输安全保障能力。
gg重大文化自然遗产保护:加强世界遗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村)等保护和利用设施建设,建设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
gg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二期)、国家话剧院等和地方重点文化设施建设。                                     (王铭辉  梁惠成  整理)
建设领域发展有了新坐标
解读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的七个关键词
gg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建筑业将朝着怎样的轨迹发展?这是业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为我们指引了一个科学发展的纲领。其中七个关键词也勾勒出我们的奋斗目标及任务。
关键词:发展总目标
gg今年GDP预期增长8%,“十一五”将超过2010年人均GDP翻一番目标。
gg综合考虑各种因素,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gg按照新近公布的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和2005年经济增长实际结果,“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比原来预计的高一些,“十一五”年均增长7.5%,将会超过中央《建议》提出的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要求。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gg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下决心调整投资方向,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主要是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加强防汛抗旱和减灾体系建设,加强农村道路、饮水、沼气、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事业建设。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
gg保持固定资产投资适当规模。继续把好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按照贷款条件和市场准入标准发放贷款。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同时,进一步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建设。继续解决部分城市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和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要着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严格控制高档房地产开发,重点发展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和住房租赁制度。整顿规范房地产和建筑市场秩序,基本完成建设领域清理拖欠工程款任务,促进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
gg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途径和迫切任务。
gg一要着力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要在一些重要产业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和提高系统集成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主要措施是: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实行支持企业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改善市场环境,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支持中小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gg二要推进部分产能过剩行业调整。进行这项调整,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主要措施是: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严格市场准入标准,控制新增产能;推动企业并购、重组、联合,支持优势企业做强做大,提高产业集中度;依法关闭那些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通过调整投资结构、扩大消费需求等措施,合理利用和消化一些已经形成的生产能力。这项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要积极而有序地进行。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
gg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着力完善产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加大国有独资企业和垄断行业的改革力度,放宽市场准入,推进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和国有资产重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和发展。认真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关键词:资源节约
gg抓好资源节约工作。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特别是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促进节约使用和合理利用资源。二要抓紧制定和完善各行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标准,推进节能降耗重点项目建设,促进土地集约利用。鼓励发展节能降耗产品和节能省地型建筑。三要大力推动以节能降耗为重点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四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重点行业、产业园区、城市和农村实施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的税收优惠政策,推进废物综合利用和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五要全面加强管理,把节能降耗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评价考核体系,建立信息发布制度。从今年开始,每年都要公布各地区和主要行业的单位产值能源消耗情况。六要在全社会广泛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活动,使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深入人心,蔚然成风。
关键词:安全生产
gg加强安全生产必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gg第一,各级政府要把安全生产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gg第二,实行有利于安全生产的经济政策。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企业重视安全生产。
gg第三,加快煤炭等行业改革重组步伐。加强大型煤炭基地建设,鼓励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兼并改造中小煤矿。
gg第四,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国家今年再安排30亿元国债资金,重点支持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和利用的科技攻关试点工程。地方和企业也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gg第五,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继续打好煤矿瓦斯治理和矿山整顿两个攻坚战。同时,要抓好其他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道路和水上交通、建筑施工、消防安全等专项整治。
gg第六,强化企业管理。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完善安全生产技术规范和质量工作标准。加强安全技术人才培养和职工安全技能培训。充分发挥职工群众对安全生产的参与和监督作用。
gg第七,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尤其要严格执法和监管。加大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和处罚力度。严肃查处安全生产领域的失职渎职和腐败问题。          (良  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