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情下的绿色建筑

 
 
中国国情下的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必须考虑中国国情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数量巨大,国土与资源有限。所以在中国发展绿色建筑,制定标准和进行评估必须考虑中国国情。
  因地制宜和适宜技术。一方面在生态技术策略上要考虑"因地制宜",在传统技术策略、中低技术策略、高新技术策略中采用适宜技术策略;另一方面在评估时也必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宜作纵向比较,看发展;横向比较要在相同或相近条件下进行。
  兼顾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绿色建筑既要考虑对全国范围乃至全球范围的环境影响,如节约耕地,节约水资源,降低建筑材料生产的能源消耗和CO2排放量等;也要使开发商和使用者受益。前者对开发商和使用者无直接利益关系,须要通过制定法规来加以控制,同时要有政策上的调节和支持。
  兼顾使用者和开发商的利益,既是推进绿色建筑的直接动力,也可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中国国情下绿色建筑的一些问题
  节约土地与居住模式。“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国情,因此,中国目前以及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城市居民大部分要居住在公寓式集合住宅楼内,而不会像欧美发达国家,大部分住在独立式或连排式的小住宅内。但是节约土地不仅仅是建筑物占地少,建筑密度大和人口密度大一些的问题;还需要从“Foot Print”和“土地生态价值”方面来思考。
  “Foot Print”是指把地球资源储量和产量按地球土地面积分配,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域的人按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时,其人均的资源(包括能源)消耗需要多少地球土地面积来供给。评价一个建设项目对一块土地资源的影响,要看结果这块土地的生态总价值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而不能仅仅看建筑物占了多少地。要鼓励建设项目利用荒地、劣地,要通过项目建设提高所在场地的生态价值,而不是“建设性的破坏”。
  北京周围的坡地和荒地的资源量是很大的。但是为什么没有去用呢?因为现在的模式是让房地产商搞开发,盖房出售。房地产商去郊区,哪个地方环境好、景观好(即生态价值高),他就去哪里开发,建的房子可以卖个好价钱,结果往往造成对周边环境和景观的建设性破坏。但是,如果把荒地、坡地、劣地通过政策卖给城里个人(当然是中高收入者),所有权也给他,通过他自己建房住家,这样,环境就可以变好,原有劣地的生态价值可以提高。至于基础设施,政府出售土地就有了钱,用售地的钱修基础设施就行了。
  还有,在人均GDP很高的大城市周边,因为难以保留人均GDP很低的农耕生产,并考虑要改善环境,而推行“退田还林”政策和计划时,与其政府给补贴让农民去种树,不如把一些土地划成小块,出售给个人建自住的住宅。政府制定规划,限制容积率,限制占地面积,规定绿化要求。用20%~30%的地建房,剩下70%~80%的地让住家去种树,去绿化,可能比让农民用100%的地种树,绿化效果只会好不会差。还有,可以有条件进行太阳能利用、风能利用、中水回用、雨水利用、屋面绿化、垂直绿化等等行之有效的生态化措施,而在城里高层住宅却很难做。这些生态和环境方面的正面效益可以平衡占用土地的负面影响。再者,住户的庭院绿化是一种消费行为,还可以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而政府给补贴让农民去种树,是一种行政措施,政府既要花钱,又难以保证绿化效果。
  能源。中国的能源问题首先是节约能源,花大力气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其次是能源结构问题,以及开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问题。能源与环境密切有关,考虑两者关系,必须兼顾国情,考虑国家利益。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在大多数城市,能源结构中主要还是燃煤。中国煤的储量大大超过石油和天然气,舍煤而改用油、气,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可以,一般城市,即使是大城市,也要慎改。
  采暖能源方式的改进,必须与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技术相匹配。例如企图利用用电低谷时间低电价的电采暖设备,只有在高热容量和热惰性的围护结构以及高密闭性的门窗条件下,才能保证在用电高峰期不开电源时室内的温度不下降太多。现在许多电采暖的商品房,住户普遍反映采暖费用太高。
  二次装修。刚刚建好的新房子,居民入住时,都要进行装修,拆除、废弃尚未使用过的建筑构件、设备和管线,造成了极大的材料、人工和经济浪费,甚至对房屋安全造成隐患。
  建筑材料。黏土砖,就地取材,价格低。但因为烧制黏土砖取土,要毁坏耕地,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很少,保护耕地非常重要和迫切,因此要限制和禁止实心黏土砖的使用。
  木材。我国森林资源遭到恶性破坏,滥采滥伐,使木材生产难以为继,以致于不得不限制木材的使用。而北美和北欧国家把森林当作产业来经营,已形成木材生产的良性循环,普遍采用木结构住宅;
  混凝土。生产时耗能多,污染大,建筑物拆毁时难回收,废弃物难自然降解,是不绿色的建材,但现阶段因为经济和技术因素,还不得不大量使用,如何在经济上可接受条件下利用废弃混凝土,是值得研究的;
  钢材。从建筑材料全寿命周期的观点看,钢材具有性能(代)价比高,使用中无污染,回用和回收率高等绿色建材的特点,但目前国内试点的钢结构住宅,存在的核心问题是造价高。仔细分析,并非钢结构主体造价很高引起的,而是高在:大量的连接配件、按现行的消防规范的防火措施、装配化的新型墙体材料等。有一种观念,认为钢结构建筑就应该工厂化、装配化程度高,就应该采用新型轻质墙体,减少湿作业,这是一条在劳动力价格高的发达国家的技术路线,而中国的国情是劳动力多而且便宜,中国推广钢结构是从生态观点出发,而不是节约劳动力。
  草坪。现行的从国外引进草种的草地,既不耐踩踏,只能看,不允许进,失去了可在其上进行户外活动的功能;又消耗大量的浇灌用水,尤其是干旱少雨和水资源紧缺的地区,问题更严重。而且草地的生态效益很小,甚至是负面的。解决的途径是,一方面要严格限制草地尤其是没有乔灌木的大草坪,另一方面是通过植物和生物工程技术培育合适的草种,开发耐踩踏的草地,同时开发节水的种植技术和灌溉技术。
  人工湿地。中国许多城市对河流进行“硬化”工程,这样一方面失去了天然水景观的自然美,一方面“硬化”会造成水生生物生态平衡的破坏。在住宅区规划和景观设计时,可以营造人工湿地,以取代“硬化”的水景,一方面使住区水景趋于自然,同时可以作为中水和雨水深化处理的措施。人工湿地技术包括池底和边坡防渗漏、水底和岸畔植物种植层,水生生物选种与培育、水体补给和溢流、水体净化和水质保障等。
  家用空调。近年来,分体式家用空调迅速而普遍地进入中国家庭,其普及程度已超过许多发达国家。分体式空调无新风补给,夏天关上窗子不通风,室内空气质量恶化。室内外很大温度差,也会引起热冲击,容易感冒。分体式空调于健康无益,舒适不等于健康。
  住宅分户墙隔声。墙体的隔声性能遵循“质量定律”。过去多层住宅的分户墙大多为24砖墙,双面抹灰。近年来限制并淘汰实心黏土砖的使用,采用轻质墙体材料和结构。但这对墙体隔声带来了不利影响。在住宅设计时,建筑设计应和结构设计协调,使分户墙是承重的厚重墙体。同时,在墙体施工时应避免施工孔洞。如果分户墙不可避免地要使用轻质填充墙,则需要采用双层墙或复合结构,保证隔声性能满足标准要求。
  楼板撞击声隔声。楼板撞击声隔绝不好也是住宅中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欧洲国家的集合住宅中普遍采用“浮筑楼面”的做法。“浮筑楼面”有很好的撞击声隔声性能,能保证楼面撞击声隔声达到一级标准,所增加的投资与中、高档商品住宅的售价相比可以接受,但要增加5~7厘米的楼板层高度。在高层复式户型住宅中,把卧室布置在自家的客厅层之下,可以减轻上下两户的干扰。但住户对“下楼睡觉”可能观念上难以接受。
(摘自《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