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推进劳务分包制度建设

 

六成以上农民工将纳入成建制企业

安徽推进劳务分包制度建设

本报记者 马 丽
作为一个内陆省份,经济不算发达的安徽省周边有建筑富省、建筑强省、建筑大省。面对这样的环境,安徽建筑业如何发展?在全国建筑市场,特别是东部市场,安徽建筑业如何定位?这些一直是安徽省建筑行业主管部门决策者思考的问题。
在综合评价安徽建筑业和省情的基础上,安徽省建设厅提出了“创安徽建筑劳务品牌,塑建筑劳务大省形象”的发展思路。按照这一思路,该省在劳务输出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实践,并取得良好效果。今年8月,建设部提出了关于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发展建筑劳务企业的意见。为了贯彻建设部的意见精神,安徽省建设厅于9月9日在合肥组织召开了全省建立劳务分包制度现场交流会。省建设厅吴晓勤副厅长在会上强调,要大力发展劳务企业,促进建筑市场分包秩序突破性好转。
安徽推行成建制劳务已有10年的历史。各地摸索出了许多好的经验与做法。合肥市构建劳务分包市场、规范工程分包交易行为的做法,本报曾专门报道(见2004年12月13日《建筑时报》第1版)。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建立质量、安全、交易市场的联动机制,促进劳务分包市场的健康发展。肥西县建管局全方位做好服务工作,对在外从事建筑劳务不能返乡的农村务工人员,采用了定户定人帮扶,助耕解困。芜湖鲁班建设劳务有限公司通过强化职业培训,培育了一批高素质的施工队伍,赢得了市场。和县一直把推进劳务企业发展作为建筑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目前,全县从事建筑务工人员已达4.2万人,在强手如林的首都建筑市场站稳了脚跟,被北京市建委确认为“北京市建筑劳务基地县”。
截至到目前,安徽省专业承包、劳务分包企业已发展到1575家,占企业总数的比重,由2002年前的25%提高到53.4%。全省建筑劳务技能鉴定人数已达30万人。目前,全省劳务企业的发展势头强劲,平均年新增劳务企业100余家。在品牌特色培育,也已基本形成格局。合肥、六安等江淮沿江地区的结构见长,巢湖地区的内外装修知名,黄山、池州等地以木、石制作、园林古建突出。一些基地县也创出了品牌工种,如和县、无为等县的内外墙面抹灰、装饰操作,肥东、六安、舒城等县的混凝土、砌筑操作,萧县的防腐等。
但是,从全省行业结构来讲,要形成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的“金字塔”结构,还有很大差距。与建筑劳务企业化发展较快的山东、江苏等省市相比,也有一定差距。为此,吴晓勤副厅长提出了推进劳务分包制度建设的九大措施,包括加快建筑劳务企业发展,简化建筑劳务资质审批、指导劳务企业规范管理、深化建筑劳务基地建设、提高劳务整体素质、开展劳务派遣方式试点、创造良好市场政策环境、强化建筑市场监管巡查等。
关于如何加快安徽建筑劳务企业发展,吴晓勤副厅长提出了5点具体要求,一是加强对劳务带头人、召集人、包工头等的政策宣传和培训,对具备条件的队伍,引导他们合资入股成立建筑劳务分包企业;二是引导现有成建制建筑劳务队伍进行工商注册,按照《建筑劳务分包企业资质等级标准》获取资质证书;三是引导建筑业企业进行内部机制创新,通过参股、入股等方式,对信誉良好但不具备建立企业条件的劳务队伍进行收编,促使“包工头”转为合法的企业职工或股东;四是引导大型施工总承包企业分离劳务操作层,成立建筑劳务分包企业;五是引导低资质等级的施工总承包企业向建筑劳务分包企业转化,为其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劳务企业规范管理方面,要求劳务公司内部要实行“六管理”,对外经营体现“四统一”。“六管理”就是人员建制管理、工资财务管理、综合素质管理、有序流动管理、年终考核管理和农忙服务管理。“四统一”指的是统一对外招揽业务,统一签订劳务分包合同,统一协助人员管理,统一办理劳务结算。在深化建筑劳务基地建设方面,要求重点实现两个转移。第一是要由建筑劳务基地县向建筑劳务基地乡镇村转移。第二是由过去的行政手段为主向市场化手段为主转移。
可以预见,安徽建筑劳务企业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到2006年6月底前,全省新增劳务企业300家,总数超过700家,60%以上的农民工纳入成建制的劳务企业或其他有资质的企业管理。“十一五”期间,再新增劳务企业300家,总数超过1000家,成建制劳务输出队伍全部被劳务企业吸纳,全省农民工基本纳入劳务企业或其他有资质的企业管理。